如果大家看过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,应该会记得他提到自己有过学书法的经历,他坦言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习书法的价值,但实际上他正是通过在退学后学习书法掌握了不同的字体,并为后来MAC电脑的字体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
苹果公司的MAC电脑
乔布斯像个艺术家而MAC电脑则像件艺术品
乔布斯学的英文书法的艺术性可能并不能和中国书法相提并论,但二者都是艺术的门类。如果不曾学书法,便不会透过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识得魏晋名士坦腹东床的潇洒,不会了解到怀素种芭蕉习书的刻苦精神,更不用说见识唐朝名臣颜真卿的刚正、一代草圣张旭的癫狂……
我想,艺术是能滋养人的,这其中的好处,大概也只有接近过、爱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。如果你问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艺术,我觉得杨国欣老师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。
全文如下:
一直以来,中国的教育制度都在为社会制造以旧换新的零件,却始终难以塑造出独立健康的人格。那种以为自己家孩子会背诵些诗词歌赋,就在饭局中显摆的家长,其所做作为,不过似乎认为艺术能把自己家孩子改造成比隔壁孩子更好的零件,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合格的螺丝钉。“教育”,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训练,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的技能训练,所以在许多人的脑子里,艺术“教育”关乎“输赢”。
前日微信里,看一艺术家晒自家孩子涂鸦之作,问为何不去学素描水墨,艺术家回复说,什么年龄干什么事,你让一个小孩画水墨他也不懂也不爱,他就应该随便画,玩得快乐就好。我要为这位艺术家点赞,他懂得了大多数家长没弄明白的简单问题:艺术不重要,快乐健康才重要。
在小编看来,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,在于尊重并时刻鼓励孩子的创新能力,而不是在孩子仍然需要探索的年纪,就过早地将生命不能承受的大道理植入其心灵中。这种强加的中国式成熟,是扼杀孩子心灵世界的凶手,当孩子过早地在心目中有了对错之分,他对这个未曾来及体验的世界就有了成见,而成见,从来都是社会进步的天敌。
大人的虚荣心和功利心,与功利化的教育合谋,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生活技能超强却不懂快乐不敢创造的人。今天的状态就是这种功利心的后遗症:一个号称数千年文明延续未断的国家,反而成了一个对艺术没有需求的国家。富豪们普遍不懂艺术,高考状元看不懂一张普通的作品。
反观西方的教育制度,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,艺术教育都是其重要战略之一,就像我们教育中的语文数学。记得曾经问一个美国朋友为什么他们会花时间学美术,这位朋友给我的答案是:重要的不是艺术,重要的是鼓励创新。
在美国,大家尊重创新,尊重那些自己看不懂的东西。当全民形成这种心态的时候,创新成为一种荣耀,所以美国无论在科技领域还是制度领域,都敢于突破。我听完后深感失落:在我们的文化里,当一个创新的东西出现时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合规矩、不予认可,却忘了“新事物”必然是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。当一个国家能够对不懂的事物表示尊重时,这个国家的思想就是活的。而这,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。
艺术不是技能,所以艺术不能教,只能启发。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:“艺术生活化,生活艺术化”;其实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,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,充满涵义,充满趣味,充满创新。茶道与喝茶的区别,就是茶道能从喝茶这个日常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精神享受。这种精神愉悦的前提,就是对世界有敏感而独立的见解和判断,这需要独立健全的人格。我们鼓励孩子接触艺术,就是为了促使他们用没有成见的心态观察世界,而事实上,我们所谓的艺术教育很有可能正在以正确与否的简单思维,遮蔽那些他们所能独见的奇妙。
再次附上杨绛老人的一段知名译句:
我和谁都不争,
和谁争我都不屑;
我爱大自然, 其次就是艺术;
我双手烤着, 生命之火取暖;
火萎了,我也准备走了。
以及书法江湖论坛一位大师的签名:
书法提倡骨力,谈清刚,遒韧,
这样的美的渗透力
比任何说教和提倡都显得更有力量。
因为它让一个人从精神深处去认识这种力量,
潜移默化表现为行动:
为人无媚态,为言不阿谀,为事不半途而废,
能矢志不移,就是这种力量由内而外的显现,
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渗透,
对社会所起到的精神净化作用,
远胜于一切政治说教和艺术形式点缀。